CMOS电路如何设计ESD保护结构?-ASIM阿赛姆
CMOS电路ESD保护结构设计指南
——芯片级静电防护核心技术解析
在纳米级CMOS工艺中,静电放电(ESD)已成为芯片失效的首要因素。据统计,ESD导致的IC损坏占现场故障的60%以上。本文将深入解析CMOS电路ESD保护结构的设计原理、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,助力提升芯片可靠性。
一、ESD失效机制与防护等级标准
主要失效模式
- 栅氧击穿(场强 >10 MV/cm):ESD脉冲导致栅氧永久性损坏(90nm以下工艺高发)。
- 寄生双极导通:ESD电流触发寄生NPN/PNP管,引发闩锁效应(Latch-up)。
- 金属熔毁:大电流(>1A)使互连线发生电迁移失效。
行业测试标准
标准 测试模型 工业级要求 HBM 人体放电模型 ≥2kV(JEDEC JS-001) CDM 充电器件模型 ≥500V(JESD22-C101) MM 机器模型 ≥200V(EIA/JESD22-A115)
二、核心ESD保护结构设计
初级防护:输入/输出(I/O)Pad保护
- 原理:ESD触发寄生NPN管(源极-衬底-漏极),形成低阻通路。
- 关键设计参数:
- 触发电压:8-10V(65nm工艺)。
- 漏极扩散区长度 ≥ 0.5μm(避免局部热点)
- 多指状布局(降低导通电阻)
- 原理:利用PN结正向导通/反向雪崩泄放ESD电流。
- 连接方式:
- 优势:低电容(<1pF),适用于高速接口(USB/HDMI)。
- 局限:钳位电压较高(典型值0.7V + N×击穿电压)。
- Pad → 二极管阳极 → VSS(地)
- Pad → 二极管阴极 → VDD(电源)
二极管串结构
栅接地NMOS(GGNMOS)
次级防护:电源钳位(Power Clamp)
- 原理:PNPN结构触发后进入负阻区,实现超低钳位电压(1~2V)。
- 优势:单位面积电流能力提升5倍(vs. GGNMOS)。
- 挑战:需精确控制触发电压(Vt1)与维持电压(Vh)。
- 工作原理:
- 设计要点:
- ESD脉冲 → RC网络延迟 → 反相器 → 导通大尺寸MOSFET泄放电流
- MOSFET宽长比W/L ≥ 1000(65nm工艺)
- RC时间常数0.1~1μs(远大于ESD脉宽)
RC触发MOSFET型
SCR(硅控整流器)型
三、先进工艺设计挑战与解决方案
FinFET工艺难点
- 3D堆叠二极管结构
- 分布式SCR单元布局
- 鳍式结构散热能力下降 → ESD电流密度需<10 mA/μm
- 解决方案:
高压接口防护(如USB PD)
- 级联GGNMOS(Stacked GGNMOS)
- 自触发隔离技术
- 挑战:工作电压5V~20V,传统结构无法满足高压ESD需求。
- 方案:
四、ESD设计验证流程
TCAD仿真:
- 模拟ESD电流路径与温度分布(工具:Sentaurus/Silvaco)
- 优化目标:峰值温度 < 1414℃(硅熔点)
TLP测试(传输线脉冲):
- 触发电压Vt1
- 维持电流Ih
- 失效电流It2
- 关键参数提取:
- 标准:ESDA SP5.5.1
芯片级测试:
- HBM/CDM测试覆盖率100%
- 30颗样品零失效(JESD22-A114)
五、工程实践案例
28nm CMOS USB3.1接口ESD防护方案
- 需求:5Gbps速率,HBM 2kV防护
- 方案:
- I/O Pad:低电容二极管串(Cj=0.3pF)
- 电源钳位:RC触发MOSFET(W=500μm)
- 布局:ESD单元与核心电路间距>10μm(防闩锁)
结果:通过HBM 3kV测试,信号眼图抖动<5%
结语
CMOS ESD防护是工艺、器件与系统设计的协同工程。核心设计原则:
- 分级防护:I/O Pad初级保护 + 电源钳位次级保护
- 热管理优化:避免局部热点(扩散区设计/布局规划)
- 工艺适配:FinFET需3D结构,高压接口用级联技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