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MOS电路ESD保护结构设计

CMOS电路ESD保护结构设计

2025.08.01 00:00:00
20
        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,是一种集成电路的设计工艺,可以在硅质晶圆模板上制出NMOS和PMOS的基本元件,由于NMOS与PMOS在物理特性上为互补性,因此被称为CMOS。

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,CMOS电路的尺寸不断缩小,栅氧化层的厚度更薄,芯片的面积越来越大,MOS管能承受的电流和电压也越来越小,而外围的使用环境并未改变,因此要进一步优化电路的抗ESD性能。

ESD保护原理

ESD保护电路的设计目的是避免工作电路因ESD而遭到损害,保证在任意两芯片引脚之间发生的ESD都通过低阻旁路将电流引入电源线。这个低阻旁路不仅能吸收ESD所产生的电流,还能箝位工作电路的电压,防止工作电路因电压过载而受损。在电路正常工作时,抗静电结构处于不工作状态,确保其稳定性:它必须在ESD发生时快速响应,在保护电路的同时自身不被损坏。抗静电结构的负作用如输入延迟必须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,并防止发生闩锁。

CMOS电路ESD保护结构的设计

ESD电流通常来自外部电路,因此保护结构一般设计在PAD旁或I/O电路内部。典型的I/O电路由输出驱动和输入接收器组成。由于ESD通过PAD导入芯片,所有与PAD直接相连的器件(如输出驱动和输入接收器)都需要建立低阻旁路,将ESD电流引入电压线,再由电压线分散到芯片各管脚以降低影响。这要求形成并行低阻通路旁路电流,并有效箝位电压,同时不影响正常工作。常用ESD保护器件包括电阻、二极管、双极性晶体管、MOS管和可控硅,其中MOS管因兼容CMOS工艺而被广泛采用。

在CMOS工艺中,NMOS管具有横向寄生n-p-n晶体管,开启时可吸收大电流,从而在较小面积内实现较高ESD耐压保护。典型应用是栅极接地NMOS(GGNMOS)。正常工作时,该晶体管不导通;在ESD发生时,漏极-衬底耗尽区发生雪崩产生电子-空穴对。部分空穴被源极吸收,其余流入衬底导致电压升高。当衬底-源PN结正偏时,电子从源发射并被加速,引发碰撞电离,最终导致NMOS二次击穿和损坏。

为降低输出驱动上NMOS在ESD时两端电压,可在ESD保护器件与GGNMOS间增加多晶硅电阻(尺寸需小以避免干扰工作信号)。仅单级ESD保护可能无法在大ESD电流下防止内部管子击穿,因为GGNMOS受衬底和金属电阻影响,无法有效箝位输入接收端栅电压。因此,可在输入接收端附近加二级小尺寸GGNMOS保护进行箝位。

CMOS电路

常见ESD的保护结构和等效电路

画版图时,二级ESD保护电路应紧靠输入接收端以减小电阻。大尺寸NMOS常设计为手指型结构以节省面积,并严格遵循I/O ESD设计规则。若PAD仅作为输出,输出级大尺寸PMOS和NMOS自身即可充当ESD防护器件(通常有双保护环以防闩锁),无需额外电阻或接地NMOS。

全芯片的ESD结构设计原则

(1) 外围VDD、VSS走线尽可能宽,减小电阻。
(2) 设计VDD-VSS间电压箝位结构,提供ESD时低阻抗电流泄放通道。在面积允许时,芯片四周可放置多个此类结构,并增加VDD/VSS PAD以增强ESD能力。
(3) 外围保护结构电源及地与内部走线分开,确保均匀设计避免薄弱环节。
(4) 在ESD性能、芯片面积、电路特性影响(如信号完整性、速度)及工艺容差间权衡优化设计。
(5) 若无直接箝位结构,利用阱与衬底接触泄放电流,并增加接触点(N+P+间距一致)。若空间允许,在VDD/VSS PAD旁添加箝位结构以增强保护。

ESD保护的工艺影响

在亚微米CMOS电路中,遵守上述原则并结合面积折中可使抗ESD电压达2500V以上,满足商用要求。深亚微米工艺下,设计师通常直接使用Foundry提供的标准ESD结构(附带严格设计规则),节省精力于电路功能和性能优化。

总体而言,ESD保护设计随CMOS工艺进步而愈加复杂,不再是输入或输出脚的孤立问题,而是全芯片静电防护问题。芯片每个I/O电路都需要ESD保护,同时采用整片(whole-chip)防护结构可节省面积并提升效率。